文明以止:中華平易近族的人文精力與文明特徵
作者:林存光(孔子研討院特聘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中國政法年夜學傳授)
來源:節選自“尼山儒學文庫”之《儒學的多維詮釋》
近年來,我一向在思慮這樣一個問題,即以儒學為主流的中華文明感動人心的氣力,它深入影響我們心靈的性命力,畢竟體現在什么處所?我認為,這種文明的氣力或性命力重要就體現在它蘊涵著的一系列人文價值理念上,我們有需要將這些人文價值理念提煉歸納綜合出來,進行一些系統的闡發。明天,我想和大師交通的一個主要理念就是《周易年夜傳》中所說的“文明以止”。
一、中華平易近族的人文精力及其文明理念
要想很好地輿解“文明以止”這一說法的內涵,我們必須把它放到整個中華平易近族的文包養平台明發展路徑和人文精力脈絡中來加以認識和體會。
我們包養app都了解,中華平易近族是在一種特別的天然地輿環境和保存條件下生息繁衍和不斷奮斗進取的,她在歷史上發展出了一條比較獨特的文明天生與演進的路徑,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與其把中國視為政治實體還不如把它視為文明實體——獨一從現代存留至今的文明。”而在我看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歷史上獨一綿延至今、從未中斷湮沒的一種文明形態,重要得益于中華平易近族有其獨具特點且耐久一貫的文明發展理念,而中國人的文明理念用“文明以止”一語來歸納綜合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具體來說,假如對中華平易近族的文明發展途徑和人文精力脈絡做一種整體的觀照與反思,我們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是最為凸起和鮮明的:
1.“舊邦新命”的“中國”意識、“與時同行”的通變思惟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力。
2.“和而分歧”的和諧觀念、多元一體的綜合聰明和“有容乃年夜”的包涵精力。
3.“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貴仁尚義的品德取向和學行分歧的教導思惟。
4.“平易近為國本”、以德治國的政治思惟和經世濟平易近、全國己任的擔當精力。
5.“全國為公”的年夜同幻想和“協和萬邦”的全國情懷。
6.“天人合一”的精力境界和天人協調的生態聰明。
以上六個方面可以說最集中而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意識特徵和思惟內涵方面的精華,也可以說體現了中華人文傳統最具特點的精力特徵。對于這六個方面的具體內涵,我和方克立師長教師曾在一篇文章中做過系統的闡述。我們認為,這六個方面彼此之間親密關聯,彼此支撐、強化和促進,配合培養了“文明中國”可年夜可久的偉業!培養了中華包養意思平易近族的多元與統一、中華文明的廣博與包涵,以及中華文明的長久與日新!
不過,假如再進一個步驟對中華人文精力的最基礎特徵和本質內涵進行更為簡潔明快的提煉和準確生動的歸納綜合的話,我們認為,“文明以止”是最為適當的一個說法。尤其是在明天,我們正“生涯在文明的火山上”,由于人類心智和感性的過度狂妄與自負,導致人類正面臨著像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一樣的宏大風險,並且,正如一位東方學者所說:
等在我們後面的,不是一座冰山,而是有良多,且一座比一座險惡、危險。有金融的冰包養價格山:不受限制的貨幣投機,股票飆升到天價、高到讓人不忍目擊時大批拋售以獲利;有核包養甜心兵器的冰山:年夜約30個核國家,每一個都卷進了彼此之間的爭吵與仇視,都預期在未來20年中能夠發動一場核包養app攻擊;有生態的冰山:年夜氣中大批二氧化碳,全球氣溫上升無法禁止,專家分歧認為,數十個原子能反應堆遲早會發生爆炸,屆時將形成全球范圍的宏大災難;最后,但并非最不主要的,包養ptt社會的冰山:今朝生齒中預計有30億人將成為冗余,他們在經濟上完整不起感化。…與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冰包養網心得包養網推薦山比擬,上述那些冰山的分歧之處在于:輪到它們與船相撞時,不再會有人幸免于難以將事務拍成電影,也不再會有人幸免于難,將這些相繼而至的災害譜寫成史詩或挽歌。
正因為包養故事我們當上面臨著的是這樣一種最真實而危險的人類保存境況——不會再有人在毀滅性的文明災難中幸免于難并為我們譜寫史詩或挽歌,我們發現“文明以止”這一文明理念加倍值得我們愛護,也加倍值得我們支出不懈的盡力往將它發揚光年夜。
二、何謂“文明以止”?
那么,畢竟什么叫作“文明以止”?它畢竟意味著什么,或許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文明發展理念?
“文明以止”一詞出自《周易年夜傳》中的一句名言:“剛柔交錯,地理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地理,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所謂“地理”是指陰陽迭運、剛柔交錯的天然變化過程與法則,而“人文”是指人類制作的禮樂典章軌制及其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教化感化。由“人文”與“地理”并舉對稱可知,“人文”并不與“地理”相隔相離而構成對立,這一點最能彰顯中華平易近族“人文”意識與精力的特異處。也就是說,對于全國的管理化成而言,治國平全國者既須“觀乎地理,以察時序之變化”,又須“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之人”。兩者須相資為用,而不成偏廢。可以說,中華平易近族雖然重視和強調以“人文”化成全國,但其“人文”意識卻并不以逆天而行或安排天然為條件,相反,地理或天道天然法包養意思則乃是人類所當取象效法的對象,而取象效法地理或天道天然法則卻又以人文明成為目標。
“文明”一詞在《周易年夜傳》中凡六見,提醒和闡發了一種極富“中國”特點的“文明”觀念,而此中“文明以止”的說法尤其值得我們留意。所謂的“文明以止”,其本意是說假如一個人(特別是統治者)的德性能夠像六合日月一樣正年夜而光亮,并用禮樂來教化眾人,那么,全國的國民就會被他的光亮之德所感化和指引而遵從禮義,以致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是以,在中華平易近族的包養網站這一“人文”觀念與“文明”意識中,主要的不是通過強權蠻橫的管理方法來尋求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或強制國民屈包養網心得從,而是通過充足發揮禮樂對人的文明化的教化感化來引導國民過一種品德化的倫理文明生涯,從而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不是通過武力擴張或威服的方法來脅迫異族國民認同和接收本身的文明,而是通過中國式文明典范的內在文明特徵的吸引力或修文德以來遠的方法來引導對方實現文明上的自我轉化與晉陞,從而實現“協和萬邦”、全國一家的目標;不是通過馴服天然或無盡頭地掠奪和耗竭天然資源的方法來滿足本身不斷膨脹的欲看需求,而是通過節制本身欲看、協調天人的方法來尋求實現物與欲“兩者對峙而長”(《荀子·禮論》)甚至人與天然萬物可持續和諧共生的目標。
正因為這般,蠻橫之強權、武力之濫用、天然之馴服、文明之擴張皆不為中華平易近族所稱道,反之,中華平易近族所心儀向往的是敬德保平易近的治事理念、“以德性仁”的霸道幻想、天人合一的性命學問、人文明成的品德化境。相對于強權蠻橫的文明擴張理念,中華平易近族“文明以止”的文明特徵與人辭意識具有一種“止其身有所不為”的品德主義、戰爭主義的性質。
三、對“文明以止”的進一個步驟闡釋
為了更好地輿解“文明以止”的上述義涵,還有需要搞明白兩個詞語或概念的含義,一是“文明”,一是“止”。
先說“止”。按其字面含義來講,“止”有“結束”的意思,可以引申為“棲身、棲息”之義;從人類文明生涯的意義上來講,“止”則有“依止”或“止歸”的意思,不僅個體的人的行為當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並且整個人類的文明生涯也當有所依止或止歸,人類應了解當止于什么或止于何處,在此意義上,所謂“止”也就是歸宿、目標和標的目的的意思。
老子曰:“滿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章)人唯有滿足而不是貪得無厭,唯有知止而不是一味求前進,才幹更好地長久地維持本身的保存。人只要滿足才幹不遭遇困辱,只要知止才幹不遭受危殆。
莊子說:“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難免也。”(《莊子·知北游》)“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莊子·大批師》)“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齊物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罷了矣!”(《莊子·養生主》)莊子反對人用無限的性命短期包養往向外追逐無限的知識,我們必須清楚本身性命的無限和知識的無限,人必須將本身的精神用于更好地實現性命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往向外追逐無限包養網比較的知識,人必須了解應止于何處,應止于本身有所不知有所不克不及即認識才能的無限處。
而儒家則信任人只要有所不為,才幹更好地有所為,正如孟子所說:“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孟子·盡心下》)不僅這般,更為主要的是,人當知有所止,故《年夜學》曰:“年夜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平易近,在止于至善。”又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錢穆師長教師曾經在論述“人生之兩面”時講到“止與進”的問題,他說:“明天我們一切都要講進步,不進步就是掉隊,這是對的。但我要問,進步到那(哪)里為止?有沒有一個歸宿?明天我們人類最年夜問題是只求進步,不求歸宿。沒有歸宿卻最苦楚。……中國人認為,至善即是人生歸宿處。……中國人講一個‘止’字,并無妨礙了進步,進步也要無妨礙隨時有一個歇腳,這歇腳就是人生一年夜歸宿。”
依照錢穆師長教師的說法,所謂的“止”即是“歸宿”的意思,人生當有所歸宿,而至善即是人生歸宿處,同樣,文明也當有所歸宿,而使人類生涯得加倍安樂、充裕、和諧,加倍富有尊嚴和意義,即是文明歸宿處。
但是,所謂“文明”,卻是一個意涵極為錯綜復雜的概念。在東方,學者們根據其各自對文明發展的包養妹普通理論反思而提出了各種分歧類型的文明觀或文明包養網心得史觀,此中影響最年夜的是一種過程論的文明觀或文明史觀,即把文明看作一種人類不斷脫離野蠻保存狀態而持續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其次,是一種式微論的文明史觀或文明式微論,把文明看作一個發生、成長、式微息爭體的過程。再次,是一種單位論的文明史觀,把文明看作一個剖析和研討的“單位”,每一種文明也就是一個文明的“單位”,據此我們可以將從古至今活著界上出現過的文明區分為各種分歧的文明單位。最后,是一種價值論的文明觀,在這一意義上,所謂“文明”乃是指“一個人類配合體所表現出的特定生涯方法和崇奉形態”,或許所謂文明“只存在于一種生涯態度之包養意思中,存在于某些思惟和感觸感染方法之中,因此只能用散佈種子的辦法達到目標。準備讓別人也文明起來的人必須允許人家本身往發現他獲得的是較好的生涯方法”,是以,“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價值觀念和感性思維”。
四、中、西兩種分歧的文明類型及其精力特徵
不過,就其實際的表現形態和影響來講,尤其是隨著十七、十八世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興起,在東方一向以來占據著主導位置的乃是與“直線發展”的“進步”信心親密相關的第一種類型的文明觀和文明史觀,這使東方文明具有一種極為強烈而鮮明的以“動力衡決全國”的內向擴張性的特征與傾向。在東方,“文明”的概念構成之后,特別是十八世紀以來,“文明”的概念成了一個響徹全球的口號,並且,東方人據以判斷其他社會“文明化”的標準自己具有一種普世主義的擴張性傾向,并經常是依附軍事實力或通過武力殖平易近的方法來實現的。
相對于立基于本身文明標準的普世主義、擴張性的東方文明及其文明史觀來講,沒有什么比“文明以止”一詞更適合于來歸納綜合中華文明的最基礎精力特徵的了。在我看來,只需你愿意真誠地敞開本身的心扉,認真聆聽和體會它內含著的深入的人文價值意涵與感性聰明,那么,它向我們明示的即是這樣一種分歧于東方“文明”的另一種“文明”的最基礎理念:文明不是無限制地開發、應用天然資源和對外擴張,而是要甜心寶貝包養網有所節制或依止,“止”其所當止,內修文德以化台灣包養成全國。
“文明以止”與無限制的文明擴張是兩種最基礎分歧的文明觀,二者的區別恰好是中西兩種文明的分水嶺,是它們的本質區別地點。中西文明各自植根于性質迥異的兩種人文精力,一種是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仁平易近愛物的人文精力,一種是人類中間主義的馴服天然、以“動力衡決全國”的人文精力。以“動力衡決全國”的文明擴張,必定導致文明殖平易近主義和文明間的沖突;而富有反求諸己的品德感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美德與“和而分歧”的和諧理念的“文明以止”,則會盡力尋求一種分歧國家和平易近族戰爭相處的“全球倫理”,通過“文明的對話”來化解“文明的沖突”,并樂于把宇宙萬物都當作人類的伙伴和伴侶,甚至愿台灣包養意善待天然萬物而與之和諧相處。
五、“文明以止”的當代啟示與現實意義
明天,當全球化的海潮從東方席卷全世界而將地球變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村”,當多元文明的處所化文明認批準識廣泛高漲,當文明的沖突與對話成為當下最受人關注的問題,當生包養金額態危機和核戰爭的威脅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后果,我們認為,一切這些問題所引發的關于人類文明問題的嚴肅思慮,都將最終把我們的眼光引向包養軟體中華平易近族“文明以止”的文明理念或文明發展觀。可以說,在面臨著許多包養違法威脅人類保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難題的當當代界,“文明以止”的文明理念包養意思尤其顯得富有啟示性價值,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為這些全球性難題在很年夜水平上都是與不恰當的文明理念聯系在一路的。那么,為了回應當當代界人類配合面對的威脅著全人類可持續地保存和發展的嚴峻問題,充足彰顯中華平易近族“文明以止”的理念,不僅有助于深入認識本包養app身的文明特徵,進步本平易近族的文明自覺,並且更能對人類文明未來的安康發展做出積極而獨特的主要貢獻。
可以絕不夸張地說,明天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存亡抉擇的年夜關頭,而為了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遠景,也為了人類本身可持續保存的能夠機會,我們不克不及不暫時停下文明的腳步,認真想一想人類的文明何故竟會發展到了危及人類本身存在的這一危險田地。對危險的自覺反思,讓我們從頭發現了“文明以止”這樣一種文明理念。作為中華平易近族感性的文明發展觀,“文明以止”就是這樣一種文明的理念: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不是無節制、無限制的,也不是漫無標的目的的,而是應該有所依包養sd止或歸宿,應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換言之,包養網比較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止”境的,而“止”之為“止”,體現的乃是一種自我節制的文明美德,是一種與人為善的人性幻想,是一種與天然友愛相處的感性精力。在我看來,不僅這一“文明”理念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啟示,反之,我們也可以賦予它許多的新義。
假如說現代文明正經受著考驗,而現代文明的弊端恰是由文明發展自己即對天然資源的無限制開發、應用和掠奪以及不斷尋求經濟增長和文明擴張的目標所形成的話,那么,“文明以止”的理念便可以糾正這一文明發展的弊端;假如說文明發展的最基礎目標應該是使人的性命加倍有尊嚴,人的生涯加倍美妙幸福,人的保存加倍可持續的話,那么,“文明以止”的理念便可以引領人們實現這樣的目標;假如說文明的價值和意義“只存在于一種生涯態度之中,存在于某些思惟和感觸感染方法之中”的話,那么,“文明以包養違法止”便可以教給人們這樣一種生涯態度以及思惟和感觸感染方法:為人止于真誠而不虛偽,待人止于禮貌而不諂媚,與人訂交止于友善而不惡意中傷,治國理政止于關愛弱者、尊敬平易近意、保證人包養sd權而不盡情妄為,分歧國家和平易近族的關系止于戰爭共處而不以武力要挾,人與天然的關系止于協調友愛、彼此依存、可持續地和諧共生而不以經濟的發展破壞生態環境。“文明以止”并不是反對人類社會朝著加倍“文明化”的標的目的發展,但它希冀那種破壞天然、霸權擴張的東方式的“文明進程”或文明發展方法能夠發生一種“文明轉化”,從最基礎上轉向“止于至善”的人性目標,止于人與人的友愛相處,止于人甜心寶貝包養網與天然的和諧共生,止于無益于人類本身可持續地保存和發展的保存之道。唯有這樣的“文明以止”,才幹使人類的生涯變得加倍美妙,也唯有這樣的“文明以止”,才幹使人類的文明變得加倍文明。
總之,“文明以止”是最能體現我們中華平易近族崇德向善、貴文尚和之獨特人文精力特徵的文明理念,它絕不是抱殘守缺的文明結束論,而是祈看眾人能夠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力矢志不渝地往尋求“止于至善”、向往“全國文明”。誠如方克包養站長立師長教師所說,在全球性生態危機和文明沖突問題非常嚴峻的當當代界,深入懂得、闡揚和鼎力宣傳、倡導“文明以止”的文明發展觀,對于人類和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