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群众家门口稳定增收……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广西忻城县,寻找适宜大石山区产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强化龙头带动、延链补链等措施,助推特色产业逐步壮大。这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山村风貌明显提升,脱贫家庭生活日渐红火。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
南国冬日,温暖的阳光洒满山谷。在忻城县安东乡桃源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收藿香。“大家小心,别把叶子弄掉了,这些都是宝贝。”驻村第一书记熊志文说,按照当前收购价,一棵小的植株可卖四五元,大的可卖到七八元。“预计藿香每亩产值7000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收入。”
桃源村通过种植藿香发展新产业,是忻城县致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忻城县突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集体经济接入特色产业链条,调动各方优势资源探索产业“联兴”、项目“联营”,持续在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链上下功夫。
在忻城县思包養網练镇,规模化养羊成为特色产业。新华社记者林凡诗 摄
在大塘镇寨南村,忻城县日茂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莫日茂最近忙个不停。46个蔬菜大棚里的辣椒陆续进入采摘期,他需要组织群众及时采收。“通过嵌入本地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由弱到强,并带动大量群众就近就业。”寨南村党支部书记莫会猛说。
忻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欧晓宁介绍,近年来,当地村集体累计入股投资龙头企业项目11个,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做大、集体增收有机统一、互惠互利。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同比增长约27%。
小庭院包養成为群众“增收园”
傍晚,红渡镇六纳村古令屯村民盘增平忙着将田地里的甘蔗尾叶拉进自家院落。看到扔进来的新鲜叶片,牛舍里的小牛立刻咀嚼起来。“我们屯70%农户都参与育肥牛,养殖半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大家积极性很高。”
走进安东乡桃源村拉朝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几位老人在广场边晒太阳。村民莫奕云家的蚕架摆放整齐,静待来年春天到来。“养蚕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省去在外奔波的辛苦。我还养了不少鸭子,生活有盼头。”50岁的莫奕云说。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忻城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发展养牛、养鸡等产业。考虑到桑蚕是当地庭院经济的重头戏,忻城县在红渡镇、古蓬镇、安东乡建立4个桑蚕种养示范基地,向蚕农提供优质蚕种和全过程专业技术指导。目前,当地农户养蚕成活率从60%提高至95%以上。
忻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小平说,当地庭院经济发展如火如荼。2023年,全县庭院经济项目实际拨付资金262.85万元,惠及脱贫群众超过2800户。
借助粤桂协作引资引智激活“一池春水”
作为广西乃至全国的养蚕大县,忻城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深加工,当地桑蚕产业链处于“散种散养”的初级业态。
如何实现这个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红渡镇镇长罗忻蔚说,除了政策引导,当地积极从广东引入资金、技术、先进理念,以建设标准化桑园为突破口,不断延链补链,实现从栽桑、养蚕、产茧到缫丝、生产包養平台推薦丝绸面料的一体化生产。
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里,工人在查看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覃星星 摄
作为粤桂协作引进的重点项目,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致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我们在深圳经营多年,相对熟悉市场。入驻后除了向下游产品延伸,也积极推进源头端的桑园品种改造,如今农户每亩桑园收益从约5000元提升至约1万元。”广西同包養網益国丝发展有包養網 花園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美伯说。
忻城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用好粤桂协作机制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一批全产业链龙头项目陆续建设投产,有效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在忻城县光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树的电话不时响起,多是寻求合作的客商打来的。“进入冬季后羊肉供不应求,加上元旦等假日临近,市场需求量很大。”李润树介绍,首批合作养殖户已实现收益分红,户均年增收2万元。下一步将扩大养殖规模、完善技术指导,为本地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东西部协作持续赋能。(记者覃星星、林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