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科尔沁沙地草色碧绿,家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茫汗苏木的青松一大早就赶到了开鲁县东风镇,听说这里种了冬黑麦,秋种夏收,不争农时,收获后还能接着种其他作物,可作饲草喂牛,也能当粮食收获,他要去看看麦子长势如何,寻思着能不能在自家地里也种上。通辽市各旗县、乡镇的农牧民及农牧企业代表纷纷赶来这里的观摩会,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冬黑麦能不能顶住科尔沁冬天的严寒与风沙?产量怎样?如何种植?
顽强越冬,不争农时
冬黑麦的长势很好,让观摩会现场的观众眼前一亮,这种长势也超出了研究团队的预料。
去年冬黑麦经历了一个严冬,通辽开鲁县东风镇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6℃,风沙大,还没有积雪覆盖。
“前年、大前年冬黑麦播种后,在入冬时能有2-3个分蘖,但是去年冬黑麦入冬时还没有分蘖,加上冬季降雪少,春季温度偏低,变温剧烈,情况非常不利于返青。”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振国说。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我们都是提心吊胆度过的,每天盯着天气预报,担心冬黑麦不能适应。”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显国说,但这种情况下冬黑麦依旧能顽强越冬、并在今年顺利返青,证明其顽强的抗寒抗旱抗风沙能力。
林辉草业公司已经连续两年大面积种植冬黑麦,公司负责人刘林对冬黑麦的顽强适应能力也深有体会:“冬黑麦很耐旱,去年9月我们种了1300亩,浇水的地块,冬黑麦长得很好,有些地块在喷灌圈之外,没有浇过水,冬黑麦长势虽然差一点,但都没有死。”
冬黑麦还具有一定的耐涝能力。“我们有一块试验地,地势低洼,春季雪化后,雪水都汇聚到那里,冬黑麦在水里泡了足足10天左右,也挺过来了。”王振国说。
除了抗逆性强,冬黑麦的另外一大优势是不争农时、不与主粮争地。
在通辽,每年秋季作物收获后,土地便闲置了,利用冬闲田种上冬黑麦,第二年夏季收获后还能接茬种植其他作物。这种“冬黑麦+”的种植模式能够实现一年两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冬黑麦+饲用高粱’‘冬黑麦+青贮玉米’‘冬黑麦+鲜食玉米’等,都是可行的轮作模式。”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张玉霞介绍。
此外,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冬黑麦与各类作物的轮作试验,包括冬黑麦与谷子、糜子、黍子、豆类、向日葵等轮作。结果表明,在科包養尔沁沙地,冬黑麦饲草和种子收获后可以进行多种饲用、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
“今年的冬黑麦收割完,我们就准备接着种向日葵。”观摩会上,刘林指着眼前的麦地说。
不仅有轮作,还可以套种。林辉草业公司在苜蓿地里也种上了冬黑麦,可以帮助苜蓿更好越冬。
“我们合作社有一万多亩林地,想看看能不能套种冬黑麦,发展林下经济。”扎鲁特旗青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宝柱专程赶来观摩会了解情况。
单产高品质好,缓解饲草短缺
冬黑麦的产量如何?为了解答这一疑惑,观摩会还进行了现场测产。
“测定结果显示,冬黑麦亩产鲜草达到2.8吨,折合干草超过700公斤。”王显国宣布了测产数据。
相比于通辽地区常见饲草燕麦,冬黑麦的产量要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黑麦是越冬作物,返青早,生长速度较春播燕麦快,可较早达到高产水平,通常5月底至6月上旬即可收获,而饲草燕麦通常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才能收获,黑麦收获遇雨的概率明显小于燕麦收获期,更利于调制干草,这是种植冬黑麦的一大优势。”林辉草业公司技术总监王国君介绍。
另外,冬黑麦在拔节期之前刈割还可再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刈割期,制作青饲、青贮或晒制干草。
营养成分上,冬黑麦也毫包養不逊色。王显国介绍,开花期冬黑麦的蛋白质含量达到11%左右,高于玉米籽粒及全株青贮玉米,总体饲用价值接近或与A型燕麦相当。
冬黑麦是一种粮饲兼用的作物,原是从俄罗斯引进,是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的主粮,俄罗斯特产黑列巴面包的主要原料就是黑麦。在我国,饲草缺口很大,冬黑麦作为饲草,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特性,恰好能够缓解饲草短缺的问题。
通辽地区养殖业规模大,肉类产量位居内蒙古首位。尤其是肉牛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肉牛产业重镇,2022年全市肉牛存栏367万头,肉牛出栏100多万头。
“我们那边几乎每家都会养牛,最愁的事就是草不够,养殖成本高。”青松说。他所在的库伦旗,人均肉牛养殖量近包養網心得3头,有些乡镇人均肉牛养殖量甚至达到10头以上。
去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库伦旗科技特派团成立后,王振国等科技特派员在库伦旗建立了“冬黑麦+”越冬栽培技术示范田,面积有150亩,今年还未收获,已有附近养殖户出价要预订饲草。
青贮玉米和粮食秸秆一直是当地养殖肉牛的重要饲草料,但是这些资源并不能充分满足养殖需求,成为制约肉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冬黑麦+”种植模式,为打破饲草增产瓶颈提供了可能性。“初步测算,以纯干物质计,冬黑麦轮作青贮玉米的模式比通常的春播青贮玉米每亩增产饲草300公斤以上,而通辽青贮玉米年种植面积有500万亩,如有50万亩与冬黑麦轮作,在不多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每年就能多供应15万吨的优质干草,从而有效缓解本区域优质饲草的供需矛盾。”王显国表示。
风沙的减速器,土壤的保护衣
推广冬黑麦,为什么要在科尔沁沙地?除了养殖业的需要,生态因素也是重要考量。
“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这是科尔沁沙地曾经风沙肆虐的写照。经过多年治理,科尔沁沙地虽已实现了“绿进沙退”,但是冬季裸露的耕地,依然经受着风沙的侵蚀,并成为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冬春风蚀危害,通辽人尝试了各种办法。
王振国回忆,科技特派团曾经在库伦旗额勒顺茫汗看到地里一片野草,问农民为什么不除草,回答说是专门留草过冬,来保护土壤。
“种包養網野草不如种饲草。冬黑麦在冬春生长,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的强包養網大生态作用。”王振国说。
研究团队过去两年在林辉草业公司典型风沙土地段的风蚀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冬黑麦覆盖的地块,春季输沙量明显减小,比玉米留茬和秸秆覆盖抵抗风蚀能力更强,土壤养分损失也最少,与玉米秸秆留茬田相比,黑麦田的同期输沙量减少了86.7%。
冬黑麦适应性强,让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扎根土地、保护土壤。在库伦旗老虎洞嘎查的一处山坡旱地上,记者见到了通辽农牧科学研究所在这里试种的冬黑麦,在完全依靠降雨、没有灌溉水源的情况下,顽强的冬黑麦今年春天顺利返青,预示着在旱作条件下冬黑麦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除了科尔沁沙地,王显国教授团队近两年还和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局、榆阳区草原工作站一起合作,在毛乌素沙地成功示范应用了“冬黑麦+”种植模式,也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