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ient

甜心寶貝聊包養網【代春敏 白立強】生態文明視閾下的董仲舒天人哲學及其現代價值

admin

生態文明視閾下的董仲舒天人哲學及其現代價值

作者:代春敏、白立強

來源:《衡水學院學報》2020年第包養一個月價錢2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仲春十二日丁未

          耶穌2020年3月5日

 

作者簡介:代春敏(1973-),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學院董子學院,講師;白立強(1970-),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學院董子學院,副傳授。

 

摘要:天人哲學是董仲舒思惟的理論基礎,他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包養價格ptt。董仲舒認為天人同類,相感相應,這是其生態思惟的理論基礎;董仲舒以天釋仁,認為天之美在仁,仁之美在和,這是其生態思惟的生發焦點;政治生態方面,董仲舒重視天心平易近意,在天、君、平易近之間構建生態均衡機制。在現代生態文明的思惟框架下,從頭審視董仲舒在分歧層面建構的天人哲學理論,發現其不僅適應和滿足了漢代社會的政治需求,並且具有深入的人文情懷,對于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超出歷史的深遠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董仲舒;生態文明;天人哲學;天人合一;以天釋仁;德主刑輔

 

《董仲舒與儒學研討》專欄特約掌管人按語

 

從董仲舒思惟中發掘誕生態哲學的內容,近年來一些學者都做出過無益嘗試。在代春敏講師看來,董仲舒的天人關系既不是政治家、思惟家的虛妄臆測,也不是最高統治者權力意志的體現,而是謀求在天、君、平易近之間構建一種政治均衡機制,而讓天、君、平易近的關系不再是單向靜態的關聯,而呈現為一種動態的可循環發展的生態機制:天人合一,君平易近一體,天心平易近意。而只要做到德主刑輔,順天應平易近,重農愛平易近,為平易近生求福祉,才幹保證天、君、平易近這個政治生態機制的均衡和諧運轉。見解獨特,但無妨借助深入的文本解讀、基于前賢的研討積累,再加以充足論證。

 

上海路況年夜學長聘傳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討委員會會包養sd

董子學院、董仲舒國際研討院、董子講壇首席專家

國家社科基金嚴重項目首席專家

余治平博士

 

中華優秀傳統文明中蘊躲著豐富的天人關系思惟,為解決當後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問題供給了寶貴的經驗和主要的啟示。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年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敬天然。”天人關系也是西漢年夜儒董仲舒的哲學思惟基礎,他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1]281。在現代生態文明的思惟框架下,從頭審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惟、以天釋仁的哲學理論,以及將天人關系與政治生態相結合,在天人之間構建一種幻想的生態均衡系統的思惟,具有主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思惟內涵

 

黨的十八年夜以來,周全深化改造,在豐厚的中華文明生態理念基礎上,加速推進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和軌制建設,構建起既有深遠歷史傳承又有深入時代內涵的現代生態文明思惟體系。

 

(一)與天然和諧共生

 

生態哲學研討和摸索的對象是人與天然的關系及其規律,重要任務是協調人與天然的關系。人類在應用和改革天然的同時,必須正確認識天然對于人類保存和發展的價值,承認天然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存在[2],人與天然堅持高包養網推薦度協調,才幹共存共生,和諧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保存和發展的基礎,其變化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更替[3]。“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均衡人類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關系,摸索和推進現代生態文明發展,創造真正綠色和諧生態環境的新思惟和新途徑。人類只要與天然和諧共生,才幹創造出更豐富、更長久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持續安康發展。

 

(二)以國民好處為本

 

生態環境與人的性命和生涯息息相關,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內在要素和內生動力。以平易近為本、為國民謀求幸福,是生態文明思惟的深入內涵和意義地點。

 

黨的十九年夜明確提出,中國特點社會主義進進了新時代,社會的重要牴觸是“國民日益增長的美妙生涯需求和不服衡不充足的發展之間的牴觸”。社會牴觸的轉變,充足體現了新時代人的本身束縛和人的周全發展的需求,彰顯了國民對美妙生涯的向往。現代生態文明是從國民需求出發,以國民好處為本,為國民創造美妙生涯的。當後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如水、泥土、年夜氣、疾病等問題,都與國民生產生涯親密相關。所以,創建傑出的生態環境,必須緊緊圍繞國民的最基礎需求,最終目標是給國民生涯帶來福祉。

 

(三)以山川林田湖草為性命配合體

 

人類的生產和生涯從來就離不開山水、草木、田澤,人與六合萬物構成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融會為一個不成朋分的性命配合體[4]。“性命配合體”的概念體現了生態思惟的整體思維。在這個配合體中,人類和其他天然要素既彼此獨立,又彼此依存、彼此制約、彼此感化。

 

從某種水平上說,人類對于天然的依賴遠遠超過天然對人類的依賴。當年夜天然以它強年夜的氣力反感化于人類時,人類終將自食其果。良多事例已經證明:年夜天然具有人類無法預知的強鼎力量,但同時又很“懦弱”,生態均衡一旦遭遇破壞,便很難恢復到原有的生態系統,具有“不成逆性”。中國現代把關于天然生態的觀念上升為國家治理軌制,如西周頒布《伐崇令》,這是較早的保護叢林、水源和動物的法則。周代還把對環境的保護列進政績考核范圍。據《周禮》記載,先秦時期設有山虞、澤虞、川衡、林衡等官職[5]。虞衡包養價格軌制一向延續到清代。

 

黨的十八年夜以來,我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軌制。在軌制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嚴重改造舉措,頒布“年夜氣十條”“水十條”等,生態環境保護的法令法規不斷健全。在軌制體系的保證下,環境管理和保護都獲得明顯成效。

 

(四)全球視野的全國觀

 

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明等方面存在差異,甚至會是以產生爭端,但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卻能夠很不難地達成共識。因為地球是全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只要一個!黨的十八年夜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配合體”理念,以全球視野、全球目光,胸懷全國、共謀發展。生態文明思惟的視野也擴年夜到了全球范圍。

 

能夠衝破一國一家,將現代生態文明思惟擴年夜到全球視野范圍,這一觀念源于中國現代就有的“全國觀”。在前人看來,“全國”不只是地輿層面的概念,它還是構建幻想世界的政治概念,正所謂“年夜道之行也,全國為公”[6]79。全國觀是一種完整分歧于東方主流觀念的東方思維,為全球的未來發展供給了一種新思維、新視野。包養dcard工業反動以來,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人類共有的生態系統嚴重透支,環境日益惡化。人類再也不克不及無視這些惡果,更不克不及坐以待斃。構筑“人類命運配合體”的現代生態文明思惟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相繼出臺環境保護政策并實施一系列舉措,配合維護和改良共有的地球生態環境。

 

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此中很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守護傳統文明中的生態聰明和文明基因,以厚重的文明軟實力構筑強年夜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硬實力,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和內在驅動力[3]。在現代生態文明思惟視閾下,審視漢代思惟家董仲舒的天人關系哲學,根究其內在的生態哲學理論,可以為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供給主要啟示。

 

二、生態文明視閾下的董仲舒天人關系哲學

 

董仲舒天人關系哲學的焦點是“天人合一”思惟。在董仲舒看來,天至高無上,是萬物之本,有仁心仁德。董仲舒認為天人相副相感,構成一種循環往復的動態均衡系統,最終達到人與六合天然、人與人之間的共生共存、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這些理論都蘊含著樸素而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惟。

 

(一)天人感應:生態思惟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荒謬無知的,遭到無情的否認和批評。但從人類個體保存的經驗來說,天與人可以產生感應,如天氣的冷暑冷熱,人可以感知,反過來,人的生產和生涯,也會對六合天然產生無益或無害的感化,這是最簡單、最直觀層面的天人感應現象。董仲舒的天人相副相類、相感相動的思惟有著深摯的哲學基礎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是其生態思惟的理論基礎。

 

1.天人相副相類

 

董仲舒從副數和副類兩個角度來比副天和人,“于其可數也,副數;不成數者,副類。皆當同而副天,一也”[1]甜心寶貝包養網350,提出人與天相副相類,說今天人是分歧的。從副數來看,“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1]347,“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年夜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1]350。這是從數的角度,說明人的心理結構和天是分歧的。不克不及用數來明確表現的,董仲舒就從類的角度來比副:“形體骨血,偶地之厚也。上有線人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1]348人的動作、行為、感情與天相副,如“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包養條件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六合也”[1]350。人道也與天相副,董仲舒指出“身之有性格也,若天之有陰陽也”[1]291。通過觀察人這些無形或無形的特征,人與天相副相類,“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1]348。董仲舒最終得出結論:天人同類。

 

2.天人相感相動

 

同類的工作彼此感應、彼此益損。“百物往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曒然也”[1]351,水流向潮濕的處所,火熱趨向干燥的東西,天人同類,天、人之間也有陰陽感應。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惟中,人不是被動地蒙受天的感應,人的位置和感化是積極主動的。第一,天人感應最終用于人事。董仲舒認為,清楚同類相動的事理,清楚“陽益陽而陰益陰,陰陽之氣,因可以類相益損也”[1]353,可以用陰氣來求雨,用陽氣來止雨,“明于此者,欲致雨則動陰以起陰,欲止雨則動陽以起陽”[1]353,事理用到治國方面,則關系到君王的德性和國家的興衰,其目標是為人事服務。第二,天、人之所以能感應,是因為人具有強年夜的積極主動性。董仲舒盡力打消天人感應帶來的奧秘顏色,求雨止雨“非神也”,不是奧秘的氣力使然,此中蘊含著同類事物彼此感應、彼此引發的奧妙事理。人起首發揮主動性,做到明智通達,才幹覺察引發同類事物的感應,“無非己先起之,而物以類應之而動者也”[1]353。“內視反聽”,見人之不克不及見,覺察奧妙的事理。第三,董仲舒勉勵人們要充足發揮能動性,強調不克不及只依賴天命的吉祥而忽視人事的盡力。

 

儒家尋求甜心花園天人一體、和諧共處的宇宙次序,“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7]38。在此意義上,董仲舒強調既要發揮人的主動性,又要與天然萬物和諧共處。“天人感應”思惟為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構建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天人合一

 

董仲舒在《年齡繁露·深察名號》篇指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1]281,是以,清楚認識“天人之際”很是主要包養價格ptt。“際”的本義是“壁會也”,兩墻訂交處的縫。天和人雖有分界,但彼此之間不是相隔相對的,而是存在一種內在的彼此關系。《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之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8]2498“甚可畏”,表白天人關系不成忽視,要深懷敬畏謹慎之心進行探討。孔子說:“正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年夜人,畏圣人之言。”[7]173這里的“畏天命”,就是人對天道、對人類不成掌握的天然氣力的敬畏之心。

 

董仲舒將人與宇宙間“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個元素并舉,配合構成天之數“十”,說明人是六合間最主要的存在。從人的身體到精力,董仲舒都給予了高度的贊美。也恰是因為天和人可以感應,“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物故以類相召也”[1]351-352。功德召來同類的功德,壞事招致同類的壞事,人更應當盡力認識天然、順應天然。“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1]281,天人相合相順、相益相受,符合天道,才可稱為“德道”。董仲舒的天人關系理論,既不是以天為中間,對天的自覺崇敬和絕對科學,也不是以人類為中間,妄自負年夜和為所欲為,而是充足發揮人的主體性,同時又敬天畏命、尊敬天然、遵守天道,充足體現人的仁義品德的高貴,只要這樣,才可真正達到“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惟包養甜心,目標是為了認識、解釋內部世界,以便更好地指導人事,這一理論與現代生態文明思惟完整分歧,構成董仲舒生態思惟的理論基礎。

 

(二)以天釋仁:生態思惟的生發焦點

 

董仲舒在闡發“年齡年夜義”的基礎上,在天人哲學架構下,提出了本身的“天仁”思惟,在生態倫理范疇把“人”與“天”聯系在一路,這是董仲舒天人關系理論的焦點,同時也是其生態思惟的生發焦點。

 

1.天之美在仁

 

中國文明習慣將人力無法預知、無法把控、無法到達的領域,都歸結為天道、天意,認為天是萬物生發的根源。

 

董仲舒崇尚天道,他認為天是“道”的根源,“道之年夜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8]2518-2519,天也是生發“仁”的根源。“仁”很主要的一個含義是“生”,董仲舒以“天”來釋“仁”,“天,仁也”。董仲舒說:“六合之行美也,……(天)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1]452六合的運行有次序、有規律、有恒常,化育生長萬物,是最完美美妙的。“仁義軌制之數,盡取之天”[1]343,六合之德使萬物生長化育,賦予每一件事物以“生”的天性,這種生生不息的萬物統一之性包養條件德稱為“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6]186包養價格ptt,天最年夜的德就是“生”,萬物不受拘束生長,六合卻從不占有、主宰它們,所以六合最年夜的德性是廣博無私的仁愛之德。“仁,天心”,上天的心意是仁愛的,天之道是公平的。“生養養長,成而更生,終而復始,其事所以利活平易近者無已”[1]305,天之仁德最終是“利活平易近者”,有了六合星斗,有了四時冷熱,才有了全國萬物的生生不息,有了這個出色的世界。

 

人之所以為人,重要是因為人具有自覺的品德意識,這種品德意識來自于天。“天之為人道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罷了”[1]59,上天賦予人性命,包養價格ptt使人不克不及滿足于像鳥獸一樣保存,人必須有人的擔當和保存價值,即品德意義上的“人”的高貴。董仲舒反復通過陰陽五行之說來論證人的孝行和忠信之德,認為禮樂教化、仁義之德,都取自天道:“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性,化天理而義”[1]310。人順應天道,化天志天理而行仁義,才幹與萬物和諧共處,最終成績高貴的性命。

 

在董仲舒構建的天人關系中,天和人統一于“生”、順應于“仁”。他“以天釋仁”的理論,成為其天人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思惟的生發焦點。

 

2.仁之美在和

 

“和”是指和之氣。董仲舒認為六合之間充滿著陰陽之氣,在“天人一氣”的基礎上,提出“和”的概念。天人發生感應,出現吉祥或災異的現象,這都是陰陽之氣運行的結果。“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1]441。“和”是天的正氣、邪道,只要“和”才是陰陽之氣的最好狀態,所以仁之美在“和”。

 

所謂“天人一氣”包養網VIP,是說人類的活動不單離不開氣,還會影響六合之氣。董仲舒說:“六合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于水者,可見與不成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六合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1]461人類生涯在六合之間,就像魚包養網VIP依靠著水一樣,半晌不成離。有了陰陽之氣,天和人產生聯系。人類的活動通過氣的傳遞,與六合天然彼此感應、彼此影響,萬物也是在“和”的條件下彼此依存、彼此影響。“和”是六合之年夜道,有“和”才有生,以此得天之仁、天之邪道。“和”氣是最好的氣,萬物可感通,陰陽二氣達到均衡。“六合之道,雖有和睦者,必歸之于和”[1]441,雖然有和睦諧的方面,最終必定會歸于和諧,這樣它的作為才會有功能。董仲舒所說的“六合之行美也”,就是指六合中和之美。

 

陰陽之氣不只在六合間,還充滿于人的身體。董仲舒認為:“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1]457不論是人與內部世界的和諧,還是個人的身心和諧,都需求“和”氣。天的陰陽之氣和人的情緒變化彼此應照,人的內心像天的四時冷熱一樣,會表現出高興、憤怒、悲傷、仇恨或絕看等分歧情緒,“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熱凊冷暑”[1]457,這是人性和天道的共通之處。人身體中的陰陽之氣,也應當像六合四時的更迭變化一樣通達而有條理,“行中正,聲向榮,氣意戰爭,居處虞樂”[1]447,讓內在的性命和內在的精力始終處于一種安樂溫和的狀態。

 

“和”是董仲舒構建“天人合一”理論體系中提出的理念,是天人關系的至高完善境界。“和”者才幹生萬物,體現六合“生生之德”。要達到中和之美,在于天道有節,所以,天之仁在“和”,這是董仲舒生態思惟的焦點理念。

 

(三)天心平易近意:天、君、平易近政治生態均衡機制

 

生態環境不僅僅指天然環境,還包含政治、經濟、人文等綜合環境指標。生態文明在政治方面的體現是治國理政的思惟和戰略。董仲舒的哲學是“求善”的政治哲學,他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包養網VIP框架,闡發天人哲學,在天、君、平易近之間構建起一種循環的動態均衡機制,最終反應到政治上就是倡導暴政和霸道。董仲舒主張以德治為主、刑罰為輔,創建和諧穩定的政治生態環境,天人合一、君平易近一體。

 

1.“屈平易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天人哲學論斷

 

治國之道要取法六合,董仲舒所論述的天人之間、君平易近之間都有著內在的彼此關系[9]。“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1]452,高低相諧,才幹管理好國家。

 

董仲舒提出:“《年齡》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故屈平易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年齡》之年夜義也。”[1]29-30“屈平易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這一天人關系的哲學論斷,表白董仲舒不是為了伸天而伸天、為了君權而君權,其目標是在天、君、平易近之間樹立起一種彼此感應、彼此制約的機制。

 

起首,天人一體。董仲舒借助于天的變化讓人類警戒本身的行為,以“明得掉,差貴賤”。用天的災異之變來約束規范君主的品德和行為,告誡人們要及時節制欲看、矯正錯誤。由此看來,在天、君、包養留言板平易近三者的關系中,君處于天、平易近之間,位置和感化尤其主要,既要則天而行,又要做萬平易近之榜樣,是傑出政治生態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所以董仲舒很是強調君權和君德的主要性。

 

其次,君平易近一體。“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1]454,一個國家的君主,就像一個身體中的心臟一樣主要。君號稱“皇帝”,但也不成肆意妄為,要“視天如父”,要以包養網評價元配天。“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年齡》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平易近,正萬平易近以正四方。四樸直,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8]2502-2503。“自貴者始”這里的“貴”,是說為君者不僅以位高權重為貴,更要以本身的德性修養為貴。在《年齡繁露·五行順逆》篇中,董仲舒認為五行中木、火、土、金、水各有其德性,并且推及至人君的德性。假如人君能順應時節則“順”,背逆時節則“逆”,并有相應的吉祥和災異包養軟體,並且這些都會反應到蒼生身上。董仲舒強調君權和君德,是讓授命于天的君主戒慎戒懼;強調君平易近一體,君主修身崇德,是為了安寧全國蒼生。

 

董仲舒的“屈平易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哲學論斷,最終要表達的是天人一體、君平易近一體的思惟,目標是提示統治者,管理國家要效法天道,以元配位,這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論在政治思惟中的體現。

 

2.天、君、平易近政治生態均衡機制

 

依照董仲舒的天人關系理論,“以人隨君,以君隨天”,天、君、平易近之間的關系似乎是單向傳遞,“天”具有絕對超出意義,呈現吉祥或災異。而感應也絕不是單向的、一維的,而是雙向的、多維的[10]。天人一體、君平易近一體的“一”,說明三者之間存在對向循環感應,並且天意、君德都統一于“平易近”,“民氣”和“平易近意”就成為天、君、平易近政治生態均衡機制中的關鍵環節,而儒家的平易近本思惟為這種均衡機制供給了能夠和必須。

 

《尚書·泰誓》中記載:“天聽自我平易近聽,天視自我平易近視。”[11]上天所聞就來自于平易近眾所聞,上天所見就來自于平易近眾所見。董仲舒說:“世治而平易近和,志平而氣正,則六合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平易近乖,志僻而氣逆,則六合之化傷,包養網dcard氣生災害起。”[1]460董仲舒認為,君主帶領蒼生,氣就產生在人們的這些日常言行和活動中,氣的動靜、順逆,惹起陰陽的流動、變化,隨世治或世亂而相應改變。王充在《論衡·講瑞》中說:“瑞物皆起和氣而生,生于常類之中,而有詭異之性,則為瑞矣。”[12]吉祥都是由六合間的“和氣”產生的。這包養女人樣看來,天的瑞台灣包養應或譴告遭到六合之間人的活動影響,雖然君德和君的作為起關鍵感化,但天心天意來自于民氣、平易近意,是平易近情、民氣、平易近意的最終表達。“平易近”的地位和感化顯得更為主要,這也是儒家平易近本思惟的深入含義。

 

《年齡繁露》中記載的求雨和止雨的祭奠儀式雖然極具神學意味,但在禱告的祝詞中也表現出董仲舒的愛平易近之心。“幸為止雨,除平易近所苦……天之常意,在于利人,人愿止雨,敢告于社”[1]432。董仲舒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上,表白祭奠的目標是為了“除平易近所苦”,是人想要止雨,所以才進行禱告。整個祭奠緊緊圍繞人的需求、人的請求,所以不論是祈雨還是止雨,不為神,亦不為君,而是憐惜廣年夜平易近眾,安撫蒼生,為平易近生求福祉。

 

為了充包養意思足保證平易近的好處不受損害,董仲舒從天道的角度,主張為君和為官者不克不及與平易近爭利。“天不重與,有角不得有上齒。故已有年夜者,不得有小者,天數也”[1]224,這是天道公平。“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軌制,使諸有年夜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平易近爭利業,乃天理也”[1]225。生成萬物尚不克不及兼得,人同樣也不克不及兼得好處。《漢書·董仲舒傳》中明確指出:“受祿之家,食祿罷了,不與平易近爭業,然后利可均布,而平易近可家足。”[8]2521天之仁,在于長養萬物,而不是彼此爭奪好處,所以君王必須遵天理而行,不克不及與平易近爭利,要保證老蒼生生涯的充裕、安寧。

 

董仲舒的天人關系理論既不是思惟家虛妄的臆測,也不只是統治者權力的符合法規性論證,而是在天、君、平易近之間構建的一種政治生態均衡機制。在這種政治生態均衡機制中,天、君、平易近的關系不是單向靜態的關系,而是動態的可循環發展的關系,表現為天人合一、君平易近一體、天心平易近意。並且君主只要做到以平易近為本,順天應平易近、重農愛平易近、為平易近生求福祉,才幹保證天、君、平易近這個政治生態機制的均衡和諧運轉。

 

三、董仲舒生態思惟的現代價值

 

董仲舒的天人關系理論不僅適應和滿足了當時漢代現實社會的政治需求,並且具有深入的人文情懷,對于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超出歷史的深遠意義和借鑒價值。

 

sd包養一,從宇宙生態的意義看,人與六合并立于世,構成萬物之本。董仲舒說:“何為本?曰:六合人,萬物之本也。生成之,地養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成一無也。”[1]165六合是萬物天生的根源,人不成能離開六合而獨存。有了人的參與,有了人與天然的和諧統一的感化,六合之“德”才有了意義,最終能夠成績萬物。董仲舒所闡述的五行相生相克、陰陽相消相長都是合適事物包養行情發展規律的科學思維。不論是人的身體,還是天然、社會的運轉,都應該順應天道。但凡違背天然的行為都是陰陽掉調的表現,都會遭到上天的懲罰,“不敬畏天,其殃來至闇”[1]396。叢林曠野本是野生動物棲身之地,人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為了滿足惡性膨脹的私欲,拼命擴充本身的保存空間,虐殺野生動物,甚至趕盡殺絕,最后不單沒有擴年夜保存空間,反而帶來更為惡劣的保存環境,最終導致人類本身的滅絕[13]。作為人類,應該順從六合、仿效陰陽,才幹參與萬物化育。正如《年齡繁露·如天之為》篇所說:“是故志意隨六合,緩急仿陰陽。但是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郁滯,且恕于人,順于天,天人之道兼舉,此謂執此中。”[1]458

 

第二,從人類保存價值看,人的性命活動遭到客觀天然條件和社會物質生涯條件制約的同時,又具有自覺能動性,能夠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改革客觀世界,創造出有利于人類保存與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在這個過程中,充足體現了人類的保存意義和價值,而精力創造活動是人類獨有的,只要實現人文生態與天然生態的良性互動和循環,才幹更好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董仲舒的天人哲學和生態聰明以及中華文明也恰是在這樣優化的人文生態環境中創造的[14]。《孟子·告子上》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掉其養,無物不用。”[7]337人類一旦掉往藍天白云和綠水青山,基礎的保存條件都難以保證,更不消說保存質量和保存價值。

 

第三,從政治生態意義看,董仲舒的天人哲學離不開人類社會,他所闡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從最基礎上依循天人關系和天然規律來規范人類的思惟和行為,這是現代生態文明所倡導的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狀態。由天人關系推論治國之道,倡導“仁道”和“德政”,這是現代生態文明得以實現的政治基礎和軌制保證。

 

總之,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充足認識董仲舒天人關系哲學的深入內涵,借鑒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指導人們從最基礎上更有用地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從而構建人與天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文明的和諧共處的美妙生態空間。

 

參考文獻:

 

[1]蘇輿.年齡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郇慶治.習近生平態文明思惟中的包養俱樂部傳統文明元素[J].福建師范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9,167.

 

[3]譚文華.論習近生平態文明思惟的基礎內涵及時代價值[J].社會主義研討,2019(5):1-8.

 

[4]邵鵬.論習近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哲學創新及實踐意義[J].年夜連理工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9.

 

[5]羅華莉.現代生態環境建設與仕宦考察軌制的啟示[J].北京林業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9-83.

 

[6]鄭玄.十三經古注(五)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短期包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曹迎春.董仲舒生態思惟研討[J].衡水學院學報,2014(3):20-22,128.

 

[10]余治平.論董仲舒的“天本體”哲學[J].上海路況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25-30.

 

[11]李平易近,王建.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4:199.

 

[12]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730.

 

[13]陳瑜華,王建明.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惟及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長春教導學院學報,2015(14):1-3.

 

[14]張鵬.董仲舒思惟中的生態文明內蘊與年夜地倫理學說的呼應[J].德州學院學報,2018(5):108-110.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女大生包養俱樂部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甜心花園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包養女人: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