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olly生活誌

  • 好文賞析
  • 療癒精油
  • 好文賞析
  • 療癒精油
Get A Quote

Author: Polly

  1.   »  
  2. Author: Polly

作者: Polly

2個練習題,幫助正處於感情迷惘的人釐清現狀

2個練習題,幫助正處於感情迷惘的人釐清現狀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2個練習題,幫助正處於感情迷惘的人釐清現狀

愛情裡面的兩個要點不外乎:

1、你愛不愛他?
2、你委不委屈?

就這麼簡單,如果你對他的愛可以蓋過所承受的委屈,多過你們之間的衝突和差異,如果你願意替他犧牲一些事情,因為你知道那個愛大過於你付出的東西,整體上來說你在這段關係裡面是滿意的。儘管你們經常爭吵、諸多不合,但由於他能給你的從別人那裡無法獲得,所以你甘願為他做出這一切,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面,你可以看見快樂的自己。

相反地,如果針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像這樣:「我愛他,但是……」,那麼要不是你的愛是有條件的,要不就代表其實你並沒有那麼愛他,只是因為基於過往的習慣或者是放不下,所以為了避免自己認知失調,才說這樣的話。

試著想一想,在這段關係當中,大多的時候你是充滿不安、擔憂、痛苦、委屈,還是其實很多的時候你是快樂、自在、可以很安心的做你自己?

其實,不只是指涉伴侶關係。上面的這個「他」,指涉的可以是伴侶、朋友、可以是一段工作關係、同事和夥伴、可以是你的家庭和課業,也可以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你愛你現在在做的事情嗎?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被委屈了?

2個閉上眼睛的練習

讓我們來看看前面這兩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在心理學上,「愛」可以預測關係滿意度,也就是說如果你越愛對方,你就越滿意這種關係,你可能聽過很多文章說過它包含親密、激情跟承諾,可是你知道嗎,有件事情比這一切更重要──就是前面所說的,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喜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的你自己?那個時候的你,是充滿歡樂、有創造力、自在安全而且不需要擔心的,還是經常疑神疑鬼,怕東怕西,甚至想起他就是一種壓力?

接著,「委屈」這件事情意謂「在這段關係裡面,你是不是犧牲了某一部分的自己?而且這個犧牲並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研究顯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大概會在這樣的關係裡面經歷許多憂鬱的負面情緒。但比起前面這些,還有一個其實只要捫心自問,很容易就可以了解的東西──就是你可以閉上眼睛問問自己:你跟他在一起的這段時間,你最近是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呈現出更多不同的自我面向(self-expansion),還是變得越來越討厭自己、自己的力量和聲音越來越小了?如果是好的改變,這個改變本身又是否能從其他關係或活動中來取代?

透過問自己上面這些問題,或許你就會發現,一直以來那個答案都很清晰,只是你一直缺乏勇氣、做出決定而已。

分手了,還能彼此問候嗎?──不愛了,一點點的關心都是打擾。

同樣是關心,如果你跟一個人的距離很近的時候,是一種甜蜜,但如果你和他變得遙遠了,或者是你不再享受這樣的關心,那麼每一句問候都是壓力。

當然,還在彼此相愛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感受到對方「愛的壓力」,但如果不愛了,那麼就不只是壓力而已,還會有一種「煩躁感」,覺得「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打擾我?」的感覺。

人際距離的改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以前的關心為什麼後來都變成壓力?對我來說,大概就是「人際距離」(self-others distance)的改變,以及「界線的調整」(boundary adjustment)。

根據亞瑟‧阿倫的經典自我擴張研究(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會隨著互動和親密的增加,而越來越靠近。從陌生人、到朋友,漸漸的到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甚至到最後變成情人、無話不談的伴侶,其實上面這個過程就是透過人際距離的改變,達到心理距離越來越靠近的狀態。

然而,分開也是一樣的──當一個人不再想要和另外一個人的生活有更多的重疊時,除了身體距離的拉開之外,心理距離也會有一些改變。見面頻率、談話次數、話題深度等等,很明顯就可以感覺得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當對方想要維持某種距離但是你卻想要更靠近的時候,對方就會覺得「這並不是我想要的距離」,然後接著產生厭煩、壓力、甚至開始躲你的狀況。

界線的調整

一般來說,我們的界線是可以彈性調整的,面對越親近的人,我們會願意讓他進入更多自己的生活領域、黑暗面、甚至是不為人知的部分;可是當一個人已經不再如以前一樣讓你那麼傾心,那麼「保持距離」反而會讓你有種安全感。

你可以想像你身邊有一個防護罩,在他和你的關係很好的時候,這個防護罩的強度變弱了,他可以有時候溜進來,然後你依然覺得自在,你也喜歡這樣的感覺,因為並不是在所有的人面前,你都可以脫下面具。可是當關係變得不是那麼好的時候,或者是你想要有更多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防護罩所籠罩的範圍變得大一些,於是不論你到哪裡或者是跟誰相遇相處,為了維繫心裡面安穩的感覺,都會刻意和其他人之間留出一些空間。

換句話說,有些時候我們會傾向和別人保持距離來獲得安全感,有些時候我們會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而仍然覺得安心。不論是哪一種狀況,放入感情的互動當中來考量,都會牽涉到一種情形──當「你期待的距離」跟「對方期待的距離」不太一樣的時候,不舒服的感覺、負面的情緒就會產生。

然後你會試著去調整這個距離,讓對方回到你「覺得舒服的領域」裡(例如「朋友區」、「曖昧區」、「戀人區」或「家人區」)。可是如果「對方覺得舒服的區域和你覺得舒服的區域」不一樣,就有可能出現一個追一個跑的狀態,追的那個人想要回到原本比較親密的關係,逃跑的那個人想要離開現在這個讓他覺得「過分親密」的關係。因為對他來說,這樣的距離是一種窒息。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靠近為對方帶來壓力,那麼或許對方期待的心理距離,和你想要的並不一樣。而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關心已經變成了對方的壓力,或許也是時候該好好考慮,你渴望的關係跟他渴望的關係,是不是同一種關係?畢竟,勉強自己或者是勉強對方在一段委屈的感情裡,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結局。

當你重新考量,到底是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會讓你覺得比較自在,或許你終於會明白,關鍵並不在於兩個人是不是在一起,而是你有沒有跟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在一起。

Read More
感情一旦需要忍耐,到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壞人

感情一旦需要忍耐,到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壞人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感情一旦需要忍耐,到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壞人

不論是戀愛對象、已經感情穩定的伴侶,甚至是同床共枕的夫妻,每一天都還是要面對與對方相處可能產生的碰撞和摩擦,有些時候我們稱之為「磨合期」,以為過了就會好,而事實上磨合期是沒有期限的,就在你以為已經夠瞭解對方之際,下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可能又在轉角等著你。

結婚,是一件相當赤裸的事,每天跟另一半朝夕相處,做什麼事都在同一個屋簷下,不管再怎麼藏,到最後都還是會看見最毫無保留的彼此。他或許會比妳的家人更常看到妳,也會比妳的閨蜜更貼近妳,但,就算他跟妳如此親密,卻有可能不是最瞭解妳的人!

最常聽到姊妹們在抱怨著自己的另一半,怎麼會在一起那麼久,連我不吃蔥這件事都忘?真的是豬隊友!巷口麵店的老闆娘看到我就知道,根本不用開口提醒;我最討厭洗澡時把頭髮弄濕,為什麼他Shower完老是不把花灑調回蓮蓬頭,害得我總是在沖澡的時候被噴得滿頭都是?一件事講了一千遍他還是不懂?是真不懂還是裝傻?他到底愛不愛我?在不在意我啊?

如果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你會怎麼做?再一次原諒?還是直接吵起來?以為只要結婚了,對方就會變得在乎妳?別想太多了,那是不可能的!

曾看過一篇文章,分享在愛情裡不需要勉強自己去當個好人,更不需要逼自己變成壞人。

男女交往的時候,就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彼此都有可能過意不去,這必須經過溝通、磨合,慢慢找到雙方的相處方式。如果長久下來都無法達到共識,表示他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適合妳,更不用說會去在乎妳,尤其常常為了一些小事吵架就更要留意,可以看得出來他不太會站在妳的立場替妳著想,勸妳不要太執著,往後這些事情只會變本加厲地折磨著妳,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當好人隱忍。

你很愛他沒有錯,但長期這樣吵下來,再愛都不愛了,或許妳可以試著接受,但如果一段感情在一開始就需要忍耐,到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壞人,開始去計較一些沒有建設性的問題,這樣不歡而散也是遲早的事。

兩個相愛的人,會去在乎彼此的感覺,甚至為了和對方一起生活而努力地慢慢改變,絕對不會是只有單方自行吸收,所以不要傻了,我們要追求的是一段長久穩定的關係。

在愛情裡必須勇敢,大膽地去磨合,去試出屬於你們的節奏,真的有摩擦也能更了解彼此,久了自然就會培養出默契而避開彼此的死穴,也因為愛著彼此,才能在深思熟慮後願意為對方退讓,找到平衡好好過日子。

一輩子很長,越真實的妳才越能找到真心愛妳疼妳的人,先試著讓對方了解妳,再慢慢觀察他到底在不在乎妳,但千萬不要連自己都放棄自己!這是需要練習的,先從第一步開始,面對現實吧!

Read More
你知道嗎?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和「情緒」有關

你知道嗎?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和「情緒」有關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你知道嗎?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和「情緒」有關

每個人一天需要作出上百個選擇,從早餐吃什麼到該選擇哪一種投資方案,其實一個人所作出的每個選擇,都可能和「情緒」息息相關。

物理學家 Leonard Mlodinow 從另一位物理學家 Paul Dirac 的故事中得到啟發:本來宣稱自己的生活「只關注事實,而不是感覺。」的 Paul,一直以來都以邏輯和理性投入領域研究,直到他遇見了她活潑熱情的妻子,大大地改變了他的生活,也讓「情感」走入了他的科學研究。

物理學家 Leonard 受到 Paul 的故事啟發,將「思考」和「情緒」這兩個看似天秤兩端的概念運用自己在的研究及著作中,他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專業論證了:情緒對人類的身心健康來說,和理性思考一樣重要。

曾和 Stephen Hawking(史蒂芬・霍金)合著過兩本書(《時間簡史》、《大設計》)的 Leonard 博士,在最新著作《Emotional: How Feelings Shape Our Thinking》中,巧妙地以「科學研究」驗證情緒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思維,從「理性」的角度來細膩地分析「感性」,正是這本書最耐人尋味之處。

情緒成熟的人,會把「情緒化」轉變成有智慧的「情緒話」

「理性」協助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各種策略及管理思想;而當決定哪件事情應該優先處理、花多少時間投入某項事情時,時常是「情緒」在影響著目標的設定和分配投入比重。

而在這本書中,Leonard 博士也提出了實際可運用的「情緒管理策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夠有智慧地掌控他們時,「情緒」反而能提升工作表現。

1. 重新評估「情緒」:一位研究人員發現,最好的工作者是那些了解壓力等情緒的重要性,而不否認它的人,他們甚至願意回顧自己過去的表現,告訴自己:一次失敗並沒有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陷入困境。

當情緒湧上心頭,可以試著回過頭來檢視導致情緒的原因、情緒的種類(憤怒、失望、同情⋯⋯),認識並了解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就能夠更正面地處理當前的情緒。

2. 適當地展現「負面情緒」:不少人或許會認為,在職場上輕易地展露自己的情緒是件不成熟的事,而默默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或情緒。無論是面對面或以文字的方式傳達訊息,其實適度地向身邊的人釋出情緒訊號,反而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回饋或收穫,例如了解到身邊的人也曾有相同感受,或是可以如何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從實驗室數據到精彩的書中實例,Leonard 博士分享了「情緒」能夠如何為生活帶來正向影響,讓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發揮最大的優勢,在職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也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

Read More
擁有正向「情緒風采」,讓你成為社交圈核心人物!

擁有正向「情緒風采」,讓你成為社交圈核心人物!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擁有正向「情緒風采」,讓你成為社交圈核心人物!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人帶給其他人的感受是連貫一致的,甚至是可以量化的,研究人員把這種感受稱為「情緒風采」(affective presence)。

這個概念最早由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艾賽克福特(Noah Eisenkraft)和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艾佛拜恩(Hillary Anger Elfenbein)提出。兩人將商學院學生分組,並讓他們在同一學期內修一樣的課,課程上必須做分組報告。然後,每一個人必須對組內其他人評分,看看每一個小組成員帶給自己多少壓力、是否無趣、多常惹怒自己、會不會讓你哀傷、有多大的程度帶給你安定感、讓你放鬆、快樂或是熱情滿滿。

商學院教授艾佛拜恩說,研究顯示,每個人的存在都帶著一種情緒特徵,而且這種情緒跟情緒感染力無關。

所謂的情緒感染力是指,當你心情不好時,身邊的人情緒也跟著受到感染。比方說,你很生氣,結果讓跟你要好的人也同仇敵愾。但「情緒風采」跟情緒感染力無關,換句話說,你討厭一個人,不是因為他現在情緒不好、他現在很機車,而是就算他笑容可掬,還是蠻惹人厭的。

不意外的,具有正向「情緒風采」的人,會是社交圈裡比較核心的人物;另一個與聯誼有關的研究也發現,正向「情緒風采」的人總是吸引更多人想跟他配對。

組織行為學教授馬卓伊德(Hector Madrid)關注的問題則比較偏向,主管的「情緒風采」如何影響團隊成員的表現。他和研究團隊發現,正向「情緒風采」主管領導的團隊,更願意分享資訊,而樂於分享可以帶來更多創新。此外,下屬也更樂於跟正向「情緒風采」主管分享自己的點子。

「提出創新點子其實某些時候是有風險的,因為這代表你覺得現存的機制有不完美的地方,於是你想挑戰,」馬卓伊德說,「多數人不見得願意開誠布公分享自己的想法,除非他們覺得安全、自在,這時候主管的情緒風采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但究竟哪些行為會構成負面的「情緒風采」呢?或者更白話地說,哪些行為會惹人討厭。研究並沒有說明。但或許與肢體語言、聲音語調,或是能否當個好的傾聽者有關。

馬卓伊德建議,有些人的「情緒風采」很強烈,特別正向或特別負向的都有,這還有待日後研究去挖掘。但馬卓伊德和艾佛拜恩都認為,這多多少少都跟情緒調節有關。

一個人的情緒會在一整天當中上上下下,有時候興奮,但不知什麼時候又煩躁起來。但問題是,「你能否調節你自己,不要讓情緒影響他人?」、「你有沒有辦法平滑地處理自己生活中的噪音,讓這些噪音不要影響別人?」

Read More
心理師告訴你!終身伴侶所具備的5大特質

心理師告訴你!終身伴侶所具備的5大特質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心理師告訴你!終身伴侶所具備的5大特質

由婚姻大師 John Gottman 所創立的高特曼學院(The Gottman Institute) 曾經在研究中發現, 兩人處理衝突的方式,可以大大預測這段感情的長久度。 因此,要了解對方是不是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應該觀察他在關係衝突中的樣子,而不是感情甜蜜時的樣子。

美國心理分析師 Hilary Jacobs Hendel 表示自己以前是個好好小姐,但在吵架時就會變了一個人,看到老公把襪子丟在客廳、專注遊戲而忽略她時就會暴怒,把「你每次都…」、「你總是不…」這些句子掛嘴邊,甚至說出非常人身攻擊的話。但是,吵完架後她感受到的只有滿滿的懊悔。

進入心理工作後他才發現之前的吵架都是無效溝通,不但對感情的發展沒有建設性的幫助,甚至還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Hilary Jacobs Hendel 根據他自身經驗與為伴侶諮商的經驗,整理了以下終身伴侶必備的 5 個特質,除了當成觀察對象的指標,也可以藉此自省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了足夠好的伴侶。

1. 同理的能力

許多的爭吵和誤會都來自不了解,有同理能力的人,才能切換到對方的角度,真正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緒。無法同理另一半的伴侶,容易將自己的價值觀強硬套在對方身上,也無法讓對方有「被接住」的感覺,因此兩顆心容易因此越來越疏遠。

2. 幽默感

幽默是化解衝突的重要工具,它不一定時時都能派上用場,但在規模較小的衝突中幽默有良好的潤滑作用。例如春嬌因為經期的關係脾氣較不穩定,看到老公志明碗盤沒收、東西亂放這些瑣事而碎念,此時,志明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跟春嬌對槓看誰吵得贏,二是用幽默化解,比如用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春嬌對她說:「不要對我兇嘛,人家會怕。」通常開始爭吵的那一方情緒會因此軟化下來。

3. 願意溝通

長久的伴侶就像一位工作夥伴,兩人共同為了生活目標而奮鬥。當步調不一致、意見不合,或是一方的行為影響到另一方時,唯有坦誠溝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並試圖找到一個折衷的平衡點,兩人才能再走到同一個軌道上。這雖然很花費心力、耐性,卻是關係中不可抹去的工作之一。

4. 對自己情緒有基本的認識

無論再怎麼聰明,人的大腦都無法完全控制本能的情緒,那些憤怒、恐懼、失望、失意難免會在某個時候蹦出來,如果對這些情緒沒有覺察和調節,很有可能會因一時控制不住情緒而說出傷人的話、做出傷人的行為,而被傷害的往往是很我們最親密、最愛我們的人,因此我們事後總感到萬分後悔。

因此像了解朋友一樣了解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這樣一來,當你感受到情緒上頭時,你可以離開現場、去散個步、沖個澡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讓它不受控制的暴衝。

5. 願意和你建設性地吵架

兩人在一起久了,彼此的差異會更加明顯,這些差異讓我們在關係中難免會起衝突。吵架無法避免,但可以更有「建設性」地吵架,做法就是在冷靜時共同訂定一種吵架規則,例如吵架一定不能用大吼大罵的方式、睡前一定要把話說開等等。如果對方願意和你訂定建設性吵架的規則,那代表他對你有一定的尊重。

Read More
教你3個小技巧擺脫「心理壓力」!

教你3個小技巧擺脫「心理壓力」!

2022-04-17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教你3個小技巧擺脫「心理壓力」!

失業導致「心理問題」大爆發?  培養「認知感」助釐清焦慮情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2年,造成全球經濟大蕭條。不少民眾面臨失業危機,心理狀態也相對不穩定。覓汨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心理師表示,以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失業對個人的「生存需求」影響最大。當生存需求受到動搖,焦慮感往往伴隨而來。

心理師表示,無論年齡或性別,當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外在壓力皆可能發展為情緒問題,原本有精神疾患(如躁鬱症)或衝動控管問題的患者,若遭逢失業或重大變故,情緒更容易變得煩躁甚至失控。

男性多礙於社會壓力,不願意輕易表露焦慮感,容易將情緒藏在心底。女性則會將焦慮以抱怨、不耐煩來呈現。面臨疫情造成的失業問題,出現害怕、擔憂的情緒實屬正常。最重要的是對情緒有「認知感」,將問題具象化才能逐一解決之,切勿「瞎操心」或逃避情緒,放任恐懼感蔓延容易,將陷入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這時可以適度向外界求援,無論是與親友分享或尋求諮商協助,都能緩解無助感帶來的心理問題。

內在壓力是「失眠問題」元凶  焦慮恐增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心理師認為,經濟、疫情等大環境的「外在壓力」顯而易見,但人們對於「內在壓力」卻容易視而不見。當內在情緒逐漸堆積,身心狀態也會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長期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興奮、引發失眠、腎上腺疲乏,或者容易感覺倦怠、睡眠品質下降,而壓力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體重過重的元兇。

心理師建議,如果避不開外在壓力,可試著調整內在壓力,嘗試能讓身心安定的練習,例如「正念療法」、「腹式呼吸」、「放鬆練習」等等。也可以單純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如運動、冥想。當然,均衡飲食、作息正常與正念練習同等重要,是身體因應壓力的基本條件。

面臨失業壓力3步驟  與家人親友「多連結」讓心理更強韌

當自己與親友面臨失業等巨大壓力,心理師建議:

1. 不要一直追問對方近況,或是下一步計畫是什麼,容易造成對方無形壓力。

2. 如果已給予對方適當的鼓勵或協助,對方仍無法振作,不要過於自責。

3. 與家人或親友產生連結,可使心理狀態變得強韌。失業期間,心理健康如同銀行存款一般,會隨著時間逐漸消耗。試著與親友產生連結,如同將金錢存入心理健康的銀行,可以增加心智強度。

因疫情造成的社會改變,很多人對工作及生活產生不確定感,請先試著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產生認知,才能進一步解決焦慮的根源。如果嘗試各種途徑後,仍無法抒解內心壓力,應及時尋求諮商專家協助,避免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出現。

Read More
當別人忙著傷害你,你卻忙著委屈自己

當別人忙著傷害你,你卻忙著委屈自己

2022-04-01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當別人忙著傷害你,你卻忙著委屈自己

在別人面前「裝乖」,就是對自己人生「使壞」。總是以和為貴、笑臉迎人,擁有眾人「好評」而且「討人喜歡」,讓你十分自滿……

然而,他人的批評和壞臉色,總使你驚恐;「息事寧人」的想法,也讓老是先低頭的你感到委屈?你退讓、成全,只為了與他人和諧共處,可是身邊的一切還是常常令人生氣,生活一點都不順遂。

你很累、不快樂,是因為每天「忙著當好人」,對別人好,卻對自己很壞!

順從只能換來「表面假好」而非「交心」

用「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伴侶間就會缺乏心靈交流。就算相處再久,感情也不會變深厚。

「好人」恐懼與他人摩擦,即便對他人言行不滿,仍會害怕爭執,因此無法將心聲傳達出去。像這樣「做好人」,其實反而極有可能失去與重要的人之間的親密交流。

心有不滿卻不說出口,相當於把自己的心情用蓋子悶起來。當不滿轉變成怨恨,累積久了,就會因為忍無可忍而爆炸。一旦不滿爆發,人的態度便會失控,容易口不擇言,對方在這種狀況下通常也會被情緒衝昏頭,往往導致雙方激烈口角,關係產生裂痕。

若在伴侶關係中扮演「好人」,彼此便容易相敬如「冰」。好人不願發生摩擦,因為他們覺得爭執很麻煩,會避免將不滿說出來。即便有不滿,也會用「好好好」隨便帶過,以減少糾紛、安穩度日。

然而這種「掩耳盜鈴」的逃避方式反覆下來,伴侶間便會缺乏心靈交流,即便一起生活了好幾年,感情也很難隨著相處歷史的累積愈來愈深厚。

這樣的夫妻就算表面看起來一派和諧,實際上卻是同床異夢,明明是家人,相處起來卻不自在。接著婚姻關係就失去了意義,變成假面夫妻。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各過各的生活,甚至對另一半已經漠不關心,一封簡訊便能離婚。

過度扮演「好人」,不但努力得不到回報,人際關係還會惡化,我相信當事人們其實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在我的想法中,爭執是必要的修正行為,目的是守護與重要的人之間的關係。

這並不代表一定要吵架,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得靠爭吵來解決的。但只要我們是獨立的人,勢必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即使是家人,其實也都是分別獨立的個體,價值觀不同、個性也不一樣。當然,彼此之間也會有所不滿,有時甚至會一言不合。因此,想要與他人維持長久的良好關係,就必須接受彼此的不同與對立,然後逐漸磨合。

我們並不是超能力者,話不說出口,別人是不會知道的。若都不說出來,彼此的行動就不可能改變,這只會導致我們永遠感到不滿。或者,我們會為了要讓自己能忍耐下去,結果反而扼殺了對他人的情感,這樣就會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彼此關係降到冰點,開始漠不關心。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很愛對人抱怨「做事要機伶一點」、「不說你也該知道啊」,這種人要不是愛在腦內演出科幻片,以為別人都有超能力讀心術;要不就是一些傲慢自大鬼,以為別人都該照他的想法去做。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必努力去解讀對方的心情,反而應該要積極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像這樣的「爭執」在字面上雖然像吵架,但並不會把不滿或要求強加於人,也不會過於情緒化地漫罵。我們應該多多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期望,一同討論如何磨合雙方的差異,並考慮修正方法,好為彼此建立更良善的關係。

反過來說,通常若是與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爭吵,我們往往就不會將「互相瞭解」當做前提了。因為不想和對方維持良好關係,所以開口盡是「開什麼玩笑」、「你說什麼?王八蛋」等叫囂。

這不算是溝通,而是單純的爭執。正是因此,社會上才會發生電車內鬥毆事件,甚至有人只因車輛擦撞就殺人洩忿。

面對重要的人時我們絕對不該這麼做,而是要彼此溝通,說出自己有哪些不滿,向對方好好確認需要修正的地方,該讓的地方就讓,該改的地方就改。為了除去心中的芥蒂,還要要同理對方的情感、尊重對方的思考。

若這麼做會造成對方的負擔,那就該尋找「到這裡為止做得到,再超過就不行了」的底限,彼此讓步,找出舒服的相處模式。

換言之,大人間的爭執,是一種問題的解決方法,為了與重要的人長期構築良好關係,這是必要的修正手段。

繼續當好人/無法將不滿傳達給對方,難以交心。
有小惡精神/能磨合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處,加深交流。

Read More
「同理心」是人人都應該要有的東西

「同理心」是人人都應該要有的東西

2022-04-01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同理心」是人人都應該要有的東西

一般認為,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夠身處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對於人際交往與關係的建立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溝通能力。

因此,專家學者們也不斷地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提出了許多幫助人們提升同理心的原則與技巧。

比如說,以提出情緒智力〈EI, Emotional Intelligence; 通稱EQ〉而聞名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關心對方的看法與協助他人發展等原則為出發點,透過這些原則可有效的了解他人觀點,進而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也同步提高個人的同理心。

然而,同理心的重要性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否有一套系統化的溝通技術,就能夠提升人們在日常的同理思維呢?

或許「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這套說話和聆聽的模式,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非暴力溝通」在近年又開始被重視了起來,很大的原因是受到2014年接掌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影響,因為納德拉在初上任的第一年就送給所有高階主管一本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除了要求主管們必須閱讀外,也以此書作為改善內部充斥語言暴力的變革起點。

從2014年至今〈2017〉4年不到時間,微軟總市值已增加千億,許多人認為是來自微軟內部的改變,納德拉採用柔性領導,更能有效激勵團隊,而後反應在經營企業的優異績效上。

何謂「非暴力溝通」呢?這是由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所提出的一種溝通模式。

由於我們從小到大多是被教導如何與他人競爭、常用對和錯的方式對人們下判斷、講話的方式也習慣用命令與控制的語氣作為溝通方式,這種對話型態很可能造成彼此的誤解與挫折,嚴重的話甚至是暴力以對,讓人際關係陷入焦慮與痛苦。

因此,相對於上述的溝通方法,「非暴力溝通」就因應而生,不過用「非暴力」的字眼或許仍嫌強烈,因此有些地方就以「善意溝通」或「愛的語言」稱之。

「非暴力溝通」主要談四個要素,在自我表達和傾聽他人的對話場合時,都可以進行應用,四要素說明分別如下:

1. 觀察

當我看到/聽到/想到…〈陳述客觀事實,不作個人評斷〉

2. 感受

我感到/我覺得…〈提出個人內心感受〉

3. 需要

因為我需要/重視/希望.〈說明自己所在意的〉

4. 請求

你是否願意…?〈用請求的語氣而非命令,說明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

舉例來說,當我們發現和對方在某一個議題上的意見不一致時,先別大聲地急忙陳述自己的觀點,或是找空檔反駁對方的論點,或許可以試試非暴力溝通的的對話模式。

1. 觀察

我聽到/看到您在這個議題上說明了這些論點…〈只陳述聽到/看到的事實,先不做評判〉

2. 感受

我感覺有點擔心,也有點疑惑…〈提出個人內心感受,不要批評對方〉

3. 需要

因為我需要在這議題上能作出更合乎未來目標的行動,但在目前的討論看起來我們還沒有共識。〈說出自己所在意的〉

4. 請求

你是否願意也聽聽我的想法,然後我們再一起看看彼此論點的差異,討論出一個共識呢?〈說出期望的行動,用請求而不是命令的口氣。〉

必須承認上述的對話要素寫起來不難,但實踐起來難度卻是很高的。一方面是違反人們長期以來的說話習慣,二方面是我們不容易面對陌生人談論真實的內心感受。

不過,這的確是一套能誠實表達內心感受與需要的溝通模式,也有益於增強個人的覺察能力,值得我們有意識地刻意練習,提醒自己轉換說話與聆聽的方式,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熟悉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後,既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又能同時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也使得在同理他人的能力有所提升,促進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Read More
請劃下「善良底線」,當個有原則的好人

請劃下「善良底線」,當個有原則的好人

2022-04-01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請劃下「善良底線」,當個有原則的好人

過了某個年紀,好像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過了某個年紀,別人看你也不太順眼,如果你是單身,感覺滿街的人都在幫你找對象,如果你結婚未生,感覺所有的人都在擔心你生不出來,如果是生了孩子,感覺所有的人都在幫你煩惱養育,這些人,表面關心,實際上得寸近尺,變成負擔。

親戚介紹對象搞得像是人肉買賣關係

朋友小菲年過35,單身了數年,某社團的阿姨見她一個人,急著幫她尋覓對象,眼見有門親事極力撮合,「對方家裡有錢開公司,就一個兒子未娶,人也是很老實,心想朋友中你最適合,嫁過去就不用擔心下半輩子。」

小菲聽了覺得貼心。「對方父親要我介紹,只有一個條件,嫁過去要坐櫃檯。」小菲聽了覺得腦中浮出三條線。這家是要娶媳婦還是要應徵櫃檯收銀呢?說「謝謝了,不過沒這個打算。」

一聽之下小菲就斷了念頭,這種嫁女兒當長工怎麼還會發生在21世紀,沒想到這個半路媒婆還不放過她,念了她大齡未婚,要趕緊把握時間等等一堆廢話,讓她只好已讀不回。

遠房介紹工作好像是給了天大的恩惠

朋友小月年輕27,工作換了數輪,某親戚的阿姨見她找工作,急著幫她介紹親戚的工廠,眼見有人要幫忙介紹心存感激,「叔叔家是傳產很賺錢,缺一個業務,薪水不錯又穩定。」小月聽了很心動。

「一個月2萬1,月休四天,叔叔說你來就可以馬上工作,她們就像一個大家庭,中午還可以一起吃飯。」小月聽了很傻眼,錢少事多離家近,況且為什麼一定要跟家族企業好來好去?「謝謝了,我的專長不一樣。」

一聽之下小月就斷了念頭,這種沒有前景還要做牛做馬的工作比便利超商還糟糕,工作不是有錢就好,沒想到阿姨還是不放過,把她之前的工作都數落了一遍,念她畢業這麼久都不定性,讓她覺得這人根本是來亂,不是要來介紹。

新舊世代的落差,觀念也不太相同

這個世代的落差,無論是工作還是婚姻都呈現巨大的鴻溝,新世代不再相信一輩子的婚姻跟工作,畢竟從長大之後就一直被這個社會所欺騙,結果付出努力最後還被嘲弄。

這個世代的不公,無論是薪資還是房產都呈現巨大的落差,老一輩軍公教爭取她們的退休俸,新一輩年輕人不覺得自己能拿到多少退休金,畢竟整個國家若是沒錢,苦的是年輕人,還有未出生的那些人。

這個世代的無奈,無論是出走或是創業都非常艱難,土地跟政治把持在上一代的思維,剩下的我們不出走難道還要被宰殺?從草莓族被嘲笑到厭世代,生存在夾縫裡,只想過的簡單跟舒心。

別把你的善良,給那些留給那些得寸進尺的人們

善良是需要選擇對象,別把你的選擇,只留給那些人送你的選項。這個世代不婚又怎樣?不工作又怎樣?不生孩子又怎樣?畢竟這些嘴砲的人,也從來沒真正在乎過你,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Read More
科學證實:常做善行的人,都有這個好結果

科學證實:常做善行的人,都有這個好結果

2022-04-012022-04-17 Polly好文賞析Leave a Comment on 科學證實:常做善行的人,都有這個好結果

每天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聽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忠實描繪以下這個粉紅桶概念:如果你幫助別人,就會得到幫助;如果你做利益他人的事,自己也會得到好的結果;如果你對別人釋出正向或善良的意圖,那份善意就會以某種方式回到你身上。

這牽涉到的不只是單純的互惠,也就是你幫助的人在某個時候回頭幫助你。它牽涉到的可能是外界對你的看法,或某些言語和行為引發的連鎖反應,透過不同管道和不同的人,把益處帶回到你身上。
在更根本的層次上,有個更直接的粉紅桶理由支持我們為他人服務、把握每個機會展現善意與仁慈。那就是……這麼做感覺棒透了!

幫助他人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也符合大多數人最深刻的價值觀,也難怪你懷著真正的善心做出善意行為時,你的情感系統會立即產生一波肯定並強化自我的愉悅感。這是你的付出帶來的即時回報!那些愉悅感牽涉到各種不同的粉紅桶反應,能打開你的智能閘門,讓你每天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也能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已經有科學證據顯示,善意有益健康,對大腦、心臟和免疫系統有正面影響,也能對抗憂鬱。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我們推薦大衛‧漢米爾頓(DavidHamilton)的著作《Why Kindness is Good For You》(暫譯《善良為什麼對你有好處?》)。

如果你認同好心情是成功人生的關鍵要素,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以善意和仁慈為優先考量,肯定能帶給你足夠的好心情。

不管是:

•給人一個微笑
•說些鼓勵的話
•適時伸出援手
•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知識或資金
•捐血(或骨髓、血小板、甚至器官)
•將貴重物品納入遺贈
•當義工
•排隊時允許別人插你的隊
•感謝那些很少被感謝的人

或其他別的。

善行義舉不管大小,都能讓生命更有意義,而且你永遠不會知道它能產生多大的正向衝擊。

善待自己等於善待別人

你愈是喜歡伴隨助人而來的好心情,就愈願意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得到好心情。幫得更多,心情更好。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心理、情緒、化學反應、身體、行為和靈性),種善因確實會得善果。

事實上,如果開門見山詢問,我們認識的大多數人肯定都有資格形容自己善良又仁慈,只要有機會,也都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但每天主動尋找機會或創造機會展現善意與仁慈的人相對少一點。能夠真誠地宣稱自己時時刻刻都把展現善意當成活出圓滿人生的優先條件的人並不多,有趣的是,能做到這點的,都是我們見過最快樂的人。

請想想:

•如果你想要送自己一份禮物,要把善意和仁慈挪到你每日優先事項更前面的位置,你可以在哪些方面創造機會?

•如果你選擇隨機做點善行,只因為你做得到,結果會如何?

•你體驗好心情的能力有沒有上限?

•把善意與仁慈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幫助你展現人生最高意義和最深的價值?

•每天的滿足感與自我實現在你心目中代表什麼?

•要不要給自己一個挑戰,以善意和仁慈回應那些你不喜歡的人或曾經傷害你的人,只因為你辦得到?

當然,我們也希望你主動以善意與仁慈對待你自己。每天堅持對別人展現善意,除了幫助別人踏進粉紅桶,也必須是為了讓你自己留在粉紅桶裡。如果你想創造成功的人生,優先考量其他所有人的需求,因而耗竭你自己的有益能量,不會是合適的長期策略。把自己擺在最後也不是好的典範。

善待自己等於善待別人,因為你會變成別人的榜樣,讓他們學會善待自己。

對自己的善意包括必要時允許自己欣然接受他人的贈禮、協助與支持。容許自己毫無保留地接受別人對你的讚揚和美言,深深放在心上。當別人體貼周到地送上禮物,你不會斷然拒絕,對吧!讚揚和美言也是禮物,值得接納、欣賞和品味的禮物。

你愈是允許自己得到滋養,就愈有機會發揮你的內在智能來幫助他人。你愈是幫助別人,心情就愈好。你心情愈好,就愈能敞開心胸,迎接回到你身上的善意。

把仁慈與善意的粉紅桶原則注入你的日常生活。

盡情體驗不停流轉回來的益處!

Read More

文章導覽

較舊的文章

近期文章

  • 2個練習題,幫助正處於感情迷惘的人釐清現狀
  • 感情一旦需要忍耐,到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壞人
  • 你知道嗎?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和「情緒」有關
  • 擁有正向「情緒風采」,讓你成為社交圈核心人物!
  • 心理師告訴你!終身伴侶所具備的5大特質

近期留言

    彙整

    • 2022 年 4 月

    分類

    • 好文賞析

    其他操作

    • 登入
    •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 WordPress.org 台灣繁體中文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mitco-tech by Inverstheme.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 包養 包養網